LOGO OA教程 ERP教程 模切知识交流 PMS教程 CRM教程 开发文档 其他文档  
 
网站管理员

[点晴模切ERP]细聊SAP Oracle 用友 金蝶以及鼎捷这五家的软件产品

admin
2025年9月11日 11:55 本文热度 228
为了分别聊清楚SAP、Oracle、用友、金蝶及鼎捷这五家友商公司的主要软件产品线,我们计划分下面五个章节来进行,每章节以该公司网站的首页图样作为开头
  • SAP产品简史,53年的迭代
  • Oracle ERP产品前世今身
  • 用友五款主要产品:BIP、U9C、U8C、YonSuite、U8+

  • 金蝶软件的四款平台:苍穹、星瀚、星空、星辰
  • 鼎捷数智的四款产品:T100、E10、易飞、TOPGP


话不多说,我们开始吧,考虑到SAP一直以来是企业软件领域公认的龙头老大,就以这条理由,我们从SAP聊起。
www.sap.com

SAP产品简史,53年的迭代

SAP,为“System Applications and Products”的简称,是SAP公司的产品——企业管理解决方案的软件名称。该公司成立于1972年。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现如今,几乎成为了大型企业信息化数字化的代名词。不过,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其中也经历过各种混乱、错误、迷失。
现在,很多大型企业与组织会直接使用SAP最新产品S/4 HANA,或者升级到S/4 HANA。但是HANA到底是什么呢?与之前的版本有何不同呢?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SAP是怎么一步步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这些问题的了解,相信可以帮助一些年轻的顾问和SAP的客户,得到更多角度的认识。这也是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也或许,这篇文章的内容也可以对国内toB行业的软件行业同行,在产品演进构思上、在错误思路规避上、在差异化产品寻找上、在核心领域的借力上,也能够有所启发,那就更好。
SAP产品的发展历史,大致分成以下六个发展阶段,并大概每十年一次大的迭代升级产品的过程。
一. 让我们从头开始,R/1诞生
SAP由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的几个前IBM员工创立。他们开发出的第一个系统称之为RF(实时财务),后来改名为R/1,这个字母R,Realtime实时的意思,它是一款基于大型主机上运行的系统, 这个在当时可谓是相当具有技术创新意义的,要知道IBM大型机System/360在1964年才发布;Unix在1974年才第一次对外公布消息;Oracle 也是在1978年才开始创业。
SAP的软件产品策略基于以下三个主要概念,一直延用至今:
提供标准化“现成解决方案”:在几十年前,很多企业一般是从零开始开发自己的应用管理程序的时代,SAP就希望是开发出通过很少的配置就可使用的适用于各种企业的软件产品。
实时:输入到程序里的信息,可以在整个应用程序中得以实时使用;
集成:同一数据在系统的多个功能部分之间共享,从而极大的减少对冗余数据输入的需求。
实时集成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一个来自制造业的例子。原材料被转换为成品,然后出售并运送给客户。这个过程涉及许多部门。采购,仓储,制造,财务,销售等。如果我们仅考虑其中一部分,从供应商处接收原材料,需要进行两项活动。
在ERP之前,这些活动可能已经分别完成,例如,仓库管理可能已在一天结束时,更新了库存清单,然后发送了信息副本以供财务更新帐户。一整天,库存和财务信息,都不会是最新的或一致的。并且浪费了两次输入相同数据的精力。
使用SAP,当仓库更新库存时,会计记录将自动实时更新。在后台,ERP在不同的表之间有很多连接,可以使不同职能和团队的信息保持同步。
一旦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会了解ERP系统的价值,以及它们为何如此受欢迎。我们可以想象,在上个世纪70年代,解决这样的问题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以及以当时的技术,帮助多行业企业,连接流程和数据时的复杂。
同样的道理,SAP采用了同样的目标标准,应用于销售,营销,生产等。
二. 进入1979年,SAP发布了R/2版本
1979年,IBM的数据库和交互控制系统的推进,促使了SAP的重新思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二代标准软件:SAP R/2系统诞生了。
从技术角度来看,从R/1到R/2的转换,是一个更为微妙的演变,随着SAP开始扩大其客户群,核心功能也有所增加。
关于R/2,核心是一个扩展的思路,这个过程中,主要是对业务、行业特性的覆盖度上,随着客户和项目越来愈多,日益丰满。
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1984年,SAP国际公司在瑞士成立;1986年在奥地利建立第一个子公司;1987年,计算机技术更新和软件产品标准化发展,促使SAP尝试在软件生产中建立规范,开始开发R/3系统。
而1988年SAP在德国公开上市,更是成为其里程碑的一年。
1989年,SAP为SAP R/2推出了各种开发项目,包括使用新的工具如ABAP/4编程环境。
三.进入90年代和R/3
在SAP早期建立软件规范的帮助下,1989年,SAP R/3也已初具规模。
1991年,SAP在汉诺威展会上展示了SAP R/3系统中的首批应用。
1992年,SAP将SAP R/3系统全面推向市场。R/3被分类为客户端/服务器系统,是一次更灵活、更经济的架构式改进。R/3系统更便宜,可扩展性更强,为世界范围内的组织业务提供了机会。R/3每年都在发展,如今甚至还有很多企业使用的还是R/3系统。
1993年,SAP开始与微软公司合作,将SAP R/3移植到Windows 的操作系统上。
R/3系统帮助SAP获得了更多中型企业及大型企业集团的分公司和子公司的市场机会。
1998年,SAP成功进入了纽交所。同年,推出了全新的CRM和SCM解决方案。 
从R/2到R/3的转换意义重大,并进行了许多重大更改:
R/1和R/2被分类为大型机系统,R/3被分类为客户端/服务器系统。这是随着计算机普及过程中,做的一次更灵活、更经济的架构式改进。
台式机(例如Windows台式机或笔记本电脑)上有更完整的“图形用户界面”;
在服务器端也更便宜,更容易扩展和更灵活。
从R/2到R/3的转变,以及R/3到90年代的持续发展,也代表了所涵盖业务流程的显着扩展。
R/2和R/3是非常不同的系统。要从一个系统切换到另一个系统,您需要在加载到R/3之前提取和转换数据,还必须映射所有进程。
也可以这么说,从R/2切换到R/3,类似于从非SAP系统切换到R/3。
在谈论R/3时,考虑规模和全球化也很重要。大型机系统通常是为单个国家或业务部门实施的。R/3的更便宜,可扩展性更强的体系结构,为实现一个涵盖整个地区,或世界范围内的组织业务的R/3系统提供了机会。
全球化组织覆盖,这很重要,因为它是导致更大数据量和更多性能挑战的因素之一。
作为一个复杂的集成系统,R/3每年都在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被大型组织使用。这是HANA附带的场景,也是一个很有前瞻性的设计,如今甚至还有很多企业使用的还是R/3系统。
为了简单说明R/2和R/3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几个屏幕。
R/2 具有非常简单的界面,其中功能键和事务代码用于在字段之间导航;
R/3 包括菜单,选项卡,按钮,“帮助查找”等。
我们将看到,SAP在R/3和S/4 HANA之间的外观和感觉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关于R/3流程范围的说明
这是一个从事R/3工作的人都熟悉的图表,它概述了R/3涵盖的不同模块或“功能区域”。
尽管ERP和R/3似乎很复杂;而且,它所做的就是通过在系统中输入交易记录有关业务活动的信息,并将有关发生的情况的信息存储在数据库中。然后,您可以查看和调整该信息来管理企业。
以下是上面显示的一些模块的一些简单示例: 
FI - 财务管理,记录定期应计项目。
CO - 成本控制,记录/查看部门的支出。
SD –销售和分销,记录要出售给客户的销售订单
PP – 生产计划,计划生产时间表
MM - 物料管理,记录内部物流和外部交集点的物料移动信息,并自动库存计算。
HR – 人力资源,支付员工工资和管理。
四.ECC(mySAP ERP)、NetWeaver时代:
当我们来到2000年时,SAP品牌宣传变得有些混乱。
有许多关键重点领域,我们看到R/3被称为mySAP.com,也被称为ERP(技术上称为ECC)。值得注意的重点是: 
1999年5月,SAP宣布了一项新战略及其产品组合:mySAP.com。定位在Web技术基础上将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与SAP现有的ERP应用程序结合起来。
2000年,SAP成为了全球第三大独立软件供应商。
2001年,SAP扩展了mySAP.com,使其成为一项全面的业务应用技术。
2004年,SAP NetWeaver的第一个版本推向市场。
2009年,SAP推出了SAP Business Suite 7软件,该软件旨在帮助企业优化性能并降低IT成本。
这个阶段,SAP的品牌就夹杂了很多产品,尤其是在2005年到2010年期间,SAP开始了一系列的收购,其中包括Pilot Software、OutlookSoft、、MaXware、Business Objects等公司。
2004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的回升阶段,SAP为了解决混乱的局面,又回到了主打R/3的阶段,一直升级到4.7版本,直到2009年。
五.Business suite
在2000年代,R/3或ERP涵盖的流程数量不断增加,此外,还启动了许多其他应用程序,以在某些领域提供更高级的功能。
SAP在90年代后期开始将许多此类产品打包在一起,命名为“业务套件”。业务套件的主要组件是:
ERP(企业资源计划),基本上是R/3的发展–业务套件的核心,包括财务,人力资本管理,运营,公司服务等。
CRM(客户关系管理),销售,市场营销和服务。
SCM(供应链管理),采购网络,生产网络,分销网络,计划,组织和执行供应流程。
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产品构思到生产。
SRM(供应商关系管理),材料,商品和服务的采购。确定要订购的商品才能付款。
关于OLAP与OLTP的说明
如前所述,R/3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无法处理不断增加的数据量的报告,尤其是对快速分析的需求不断增长时。作为系统的R/3并非旨在快速读取数据。这导致了独立系统的开发,例如SAP的数据仓库BW,这些系统经过优化可读取数据。以下术语用于描述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系统: 
OLTP –在线交易处理(例如R/3)
OLAP –在线分析处理(例如BW)
因此,大型组织通常获得的系统格局,其中包括将多个OLTP系统和多个OLAP系统连接在一起。而且这还没有考虑到Web应用程序,大数据等主题!
这时候的SAP,越来越复杂,
在推出HANA之前,回顾一下SAP产品组合的状况非常有用: 
ERP的核心已经发展了几十年,所涵盖的流程的数量和复杂性不断增加。
还提供了多种针对特定行业的解决方案;
涵盖了许多地区的要求;
记录交易的应用程序(OLTP),与执行简单报告的应用程序和信息分析的应用程序(OLAP)之间存在分歧。实时集成并不存在于整个应用程序中。
产品组合变得庞大,部分原因是SAP开发了多种新产品,部分原因是大量收购。
这些年来,集成和网络技术的标准和方法取得了重大进步。
自大型机时代以来,总体而言,业务系统环境的复杂性一直在大大增加。我认为这是一个主题,在体系结构计划中没有解决应有的问题,而我们应该拥抱新技术,同时也应该使旧技术合理化。
这时,我们进入了2010年代,SAP的部分重点是降低核心产品的复杂性,同时还不断开发新技术。HANA在降低复杂性和将实时性重新纳入分析功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 S/4 HANA
什么是S/4 HANA ?,它代表“ SAP业务套件4 SAP HANA”,并且包含了许多不同的东西。这是为什么HANA未被很好理解的原因之一。
它不能正确地称为技术升级或功能增强,它是两者的结合。此外,作为S/4 HANA转换的一部分,有很多可选项。每个公司都需要根据自己的目标定义自己的S/4 HANA转换范围。
在本文中,将介绍S/4 HANA的三个主要构建块。这些是: 
HANA平台(或HANA数据库)– 解决ERP所面临问题的新数据库;
S/4 HANA(即HANA业务套件)– 利用HANA平台的优势的业务套件7的更新版本;
Fiori  – 一种新的UI方法,更加注重灵活的应用程序样式开发和移动。
在这篇文章中,将用剩下的大部分时间来解释HANA平台及其对业务套件的影响,我认为这并不为人所知。
对于商务套件和Fiori,我将做一个非常简短的概述,因为这些主题非常深入,并且SAP具有大量可用信息。另外,在查看这些主题时,需要逐个完成,例如按功能或UX案例。
HANA平台
要了解HANA,我们需要稍微考虑一下内存在计算机中的工作方式。
与许多应用程序一样,ERP的设计基于当时可用的技术可以完成的工作。主要制约因素是处理能力和存储成本。硬件限制导致软件逻辑上的限制,这导致了我们上面已经讨论过的许多问题。
然而,考虑到摩尔定律,处理能力和存储量的增加以及硬件成本的降低使SAP有机会重新考虑ERP的体系结构。这将我们带到HANA。
HANA是用于指代一个由SAP创始人之一领导开发的新数据库的术语(Hasso Plattner是SAP的五位创始人之一)。HANA代表高性能分析应用程序。
HANA平台具有三个关键功能,可以解决ERP和BI面临的问题,它们是: 
1. 内存计算;
2. 列式数据库管理和数据压缩;
3. 并行处理;
我们将看一下前两个主题,以更好地了解HANA是什么。因为,第三点,并行处理,是一个相当普遍的概念,现代计算机可以在一个操作上同时使用多个处理器。
要开始解释HANA如何使用内存,让我们考虑一个常规台式计算机的示例。内存可以分为3种类型: 
1. 辅助内存:最大和最便宜的内存。磁盘或固态驱动器。电源关闭时,数据将保留。写入或读取数据非常慢。
2. 主存储器:主要由RAM组成,价格更高,但比辅助存储器快得多。电源关闭时数据会丢失。
3. 高速缓存内存:靠近CPU的少量非常快的内存,用于存储CPU当前正在使用的数据。
决定计算机处理速度的最大因素,是计算机可以读取和写入内存的速度。如果处理器需要访问辅助内存,则该过程将非常缓慢。
R/3不在桌面上运行,而是在服务器上运行。
因此,我们可以将R/3 ERP视为具有大量数据量的大型计算机,不能将其用于高级数据分析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从辅助内存中检索数据所花费的时间。
使用HANA进行内存计算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组件价格的下降,现在可以以一定的成本获得主存储器,可以将其用于以前只能存储在辅助存储器中的存储量。
要直接引用SAP,SAP HANA在多核CPU上运行,处理器内核之间具有快速通信,并且包含数TB的主内存。使用SAP HANA,所有数据都可以在主内存中使用,从而避免了磁盘I/O的性能下降(即读/写到辅助内存)。
用简单的英语来说,ERP中的完整数据集,存储在我们台式机或笔记本电脑上的“ RAM”中,并且处理器可以轻松访问。
使用HANA,我们不需要辅助存储器来进行日常操作,如下所示。但是请注意,它用于备份/灾难恢复,例如在断电的情况下。
HANA的列式数据存储
除了内存外,HANA还应用了数据库管理方法,这些方法在压缩数据方面效率更高。压缩数据越多,系统运行速度越快。
传统上,OLTP类型的数据库会将数据保存在行存储中。如果将行存储与其他方法进行比较;列存储,您将很快意识到,对于列存储,很多值可能会并排重复。直观地我们可以看到,柱状存储可能更容易压缩。
压缩是一个相当广泛且技术性的主题,但只需想象一下地址表中的“城市”列,我们将有数百个(如果不是成千上万个)“伦敦”条目,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无需存储每次使用伦敦时,我们都可以存储以伦敦为城市的行的范围,这意味着,如果有关于伦敦的查询,则应用程序不需要遍历每一行来获取结果。
考虑到“列”存储的“内存中”设计,HANA平台提供的数据库的运行速度比R/3或Business Suite 7或任何传统OLTP系统中使用的数据库选件要快得多。这很重要。
我们不再需要将OLTP和OLAP应用程序分离到不同的数据库/应用程序。单个HANA数据库和应用程序可以有效地执行两种类型的操作。这是大规模简化硬件,技术架构和数据架构的机会。
我们可以简化商务套件应用程序。这样的一个例子:因为OLTP系统通常在读取和分析数据方面很慢,所以在处理事务时通常会更新许多小计和总计表。这些表以及许多复杂性可以简化或删除。
SAP Business Suite 4 HANA –简化项目
回想我们说过S/4 HANA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既然我们涵盖了HANA平台,我们就可以看到S/4 HANA中存在的商务套件,本质上是Business suite 7的更新版本。
我们可以说,从数据库角度来看,从R/3到S/4 HANA的转换是一项技术升级。但是从应用程序的角度来看,还存在进一步的更改和增强,其中许多更改是通过数据库转换实现的。
S/4 HANA实现的很大一部分简化和增强功能,以及您想实现哪些简化和增强功能。并非所有的简化都是强制性的。每次简化或增强都会对流程,数据等产生独特的影响。
今天不会详细介绍这些,这是一个巨大的清单。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简化都在财务和物流领域内。财务方面的一些例子: 
The universal journal(主要简化表格/分类帐,因此可以在财务领域进行报告)
Changes to transaction code(删除旧的/引入新的)
新总帐(S/4 HANA之前已实现的GL的更新版本)
新资产会计
等等
在财务方面,简化之旅始于ERP(ECC 6.0),这时NewGL推出了,它大大简化了财务和控制的工作方式: 
简化编号 内部分类帐(例如取消FICO对帐)
添加领先/非领先的分类账功能以满足多种评估需求
扩展GL代码块,例如用于IFRS分段要求
NewGL为HANA实现的进一步简化提供了起点。
Fiori
Fiori是SAP的用户界面设计的新方法。
Fiori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允许开发人员快速创建“应用程序”,作为SAP中特定活动或任务的界面。这些应用程序可以改善视觉设计,特定于角色的操作,并且可以在台式机,平板电脑和移动设备等之间进行调整。
Fiori从launchpad开始,在这里可以将不同的应用程序,作为图块以及用户个性化选项,搜索和通知之类的全局元素放置在右上角固定位置。
这为针对特定角色定制界面,并改善用户体验的能力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一目了然,关键人物和活动一目了然会带来很多好处。
Fiori随附了许多SAP提供的应用程序,组织也可以开发自己的应用程序。
7.谈到SAP产品最后
SAP在其超过五十年的历史当中,成长为了一个平台型的公司,发展成为ToB的软件巨头,与其强大的技术创新实力、开源开放策略、不断地收购和扩展产品线、合作共创等举措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在人工智能大热的市场下,SAP又会有什么样的动作呢?
现在如今的SAP无疑是庞大、复杂的,也无疑是灵活、强大、丰富的。
如何组合?如何应用?如何迭代?如何监控?如何把握使用深度?如何联动企业发展?等等… 
这不论对企业来说,对顾问来说,都更具挑战。
您认为了解和规划SAP相关工作的哪些方面最具挑战性?
- SAP End -

2025年,Oracle首次超越SAP,成为全球最大的ERP应用软件供应商,结束了SAP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该领域的长期霸主地位,我们就转聊Oracle的企业软件产品了。
www.oracle.com

Oracle ERP产品前世今身

Oracle ERP的发展历程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初,其演变过程与全球ERP市场格局紧密相关,以下是梳理的几个关键节点:


一、起源与早期发展

  1. 内部需求驱动‌:1987年Oracle为满足上市公司财务管理需求,组建7人团队开发内部管理系统,这成为其ERP雏形‌
    战略转型‌:1992年受SAP R/3系统成功的刺激,Oracle将内部系统包装为ERP套件R9(版本号策略延续其数据库命名传统)‌,但初期市场反响平平‌。

二、市场扩张与竞争

  • 本土化尝试‌:1996年华为率先采用Oracle R10.6全业务模块,成为国内早期实践者‌。
  • 并购整合‌:2004-2005年Oracle通过收购Peoplesoft(103亿美元)和J.D.Edwards(15亿美元)快速补强ERP产品线‌,奠定与SAP分庭抗礼的地位‌。

三、技术革新与云转型

  • 云ERP先驱‌:2008年Oracle旗下NetSuite推出全球首个云ERP系统‌,2016年Oracle以93亿美元收购NetSuite,强化云端布局‌
  • 架构演进‌:从传统ERP到EBS(Oracle E-Business Suite),系统逐步集成财务、供应链等核心模块,支持企业全流程管理‌

四、现状与评价

当前Oracle ERP与SAP并称行业“双雄”,其成功源于持续并购整合与技术前瞻性‌。早期因缺乏市场认知被低估,但通过战略调整最终实现逆袭‌

Oracle ERP从最初的数据库衍生工具,通过‌并购扩张‌(Peoplesoft、NetSuite)和‌云转型‌(Fusion Cloud ERP),成功从传统ERP巨头转变为云+AI驱动的企业服务领导者。未来,它将继续在‌AI、自动化、安全合规‌方向深化,但需应对‌国产替代‌和‌SAP竞争‌的双重挑战。

这里,我就知道的情况聊聊,如果大家不够过瘾,想进一步了解Oracle ERP的前世今生,这里我介绍一篇原创文章给大家,点击链接《ORACLE ERP 的前世今生》可直接进入阅读。

- Oracle End -

上面,咱们就两家国外的龙头企业与产品聊了一下,对于咱国内企业软件企业来说,有句”北有用友,南有金蝶“之说的俗语,下面,咱们就这两家的产品进一步谈谈,从北用友开始


www.yonyou.com

用友五款主要产品:BIP、U9C、U8C、YonSuite、U8+


这五款产品是用友在 “平原战争” 与 “高原战争” 中部署的立体化产品矩阵,本质是用友从软件许可模式向云服务订阅模式全面转型过程中,针对不同客户阶段、不同需求层次推出的战略产品。

  • YonSuite & BIP: 战略未来的“双子星”,是投向市场的两颗最重磅炸弹,承担着开疆拓土和定义未来的使命。YonSuite是抢占SaaS市场的“尖兵”,BIP是攻坚大型企业、打造生态的“重炮”。

  • U9 Cloud: “行业的定海神针”,利基市场守护者,在离散制造领域建立绝对优势,是垂直深度的“王牌军”。

  • U8+: “现金牛”与“渠道基石”,守护着基本盘,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

  • U8 Cloud: “战略过渡品”与“渠道安抚方案”,旨在解决U8+的云化难题,但定位最为尴尬。

一、浅谈BIP优劣势

用友的“战略皇冠”和生态基座。它的目标是通过BIP实现“国产化替代”,在大型、超大型集团客户市场建立绝对优势,并构建一个类似Salesforce Force.com的PaaS生态。这是用友迈向平台化公司、提升估值天花板的关键。

  • 突出优势:

  1、战略高度与生态威力:不仅仅是ERP,更是一个PaaS平台。其核心优势在于构建生态,通过YonBuilder低代码平台和YonLinker集成平台,吸引ISV和客户共同创新,目标是成为企业级的“操作系统”,实现网络效应。

2、国产化替代的“王牌”:在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下,BIP是冲击SAP、Oracle在大型国企、央企及巨头企业中垄断地位的最有力武器,享有巨大的政策红利和市场窗口期。

3、技术架构的先进性:真正的云原生、微服务、中台化架构,理论上具备更好的弹性、扩展性和迭代速度。

  • 挑战与劣势:

1、实施复杂度与成本噩梦:功能过于庞大和复杂,导致实施周期极长,成本高昂,对合作伙伴和顾问团队的能力要求呈指数级上升,极易出现项目烂尾或投资回报率不达预期。

2、“平台”与“应用”的失衡:在打造强大平台的同时,其核心应用(如财务、制造)的功能深度和成熟度,尤其是在与U9C这种深耕多年的产品对比时,在某些场景下可能被客户诟病为“大而不全”。

3、内部消耗:巨大的研发投入是公司亏损的主因之一,如果市场增长不能尽快消化投入,将面临巨大的内外压力。

二、浅谈U9 Cloud优劣势

深耕离散制造行业的“隐形冠军”。它的战略任务是守住一个利润丰厚、门槛高、对手难以攻入的利基市场。中国市场需要深度行业化,制造业是根基。U9C的存在确保了用友在核心制造业的话语权和持续现金流。它可能不是增长最快的,但却是最稳固的“护城河”之一。

  • 突出优势:

1、无可争议的行业深度:在复杂离散制造(如电子、汽车、装备制造)领域,其多组织、多工厂、项目制造、精细成本核算的能力,在国内几乎没有对手。它吃透了中国离散制造的复杂业务场景,建立了极高的壁垒。

2、极高的客户粘性:一旦成功部署,替换成本极高,客户粘性极强,能带来持续稳定的维护费和服务收入。

3、云化升级:相比传统U9,U9C提供了公有云、混合云等更多部署选择,满足了客户上云的初步需求。

  • 挑战与劣势:

1、市场天花板肉眼可见:其专注的细分市场规模有限,增长潜力无法与广阔的中端市场或公有云SaaS市场相比,注定它无法成为驱动用友未来增长的主引擎。

2、技术架构的“历史包袱”:虽冠以“Cloud”之名,但其内核是传统U9的云化升级,而非从零构建的云原生架构,在真正的多租户、弹性伸缩和产品体验上,与YonSuite有代差。

3、被融合的命运:从长远看,其最宝贵的制造内核可能会被逐步融合到BIP的“制造中台”中。(注意是“融合”而非“替代”,但融合之后,既然BIP有了相同甚至更加强大的制造中台,那U9C未来的发展战略就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了。是基于这个中台进行重构?或者逐渐定位为BIP在制造领域的一个“超级行业插件”?我们多年以后再来定论)

如何定义U9C与BIP的关系,是让U9C独立发展,还是坚决将其能力沉入BIP平台?这关系到研发资源是“复制”还是“聚焦”。

三、浅谈用友U8+优劣势

U8+的战略任务非常现实:贡献稳定现金流、维持庞大的渠道伙伴体系、守护庞大的存量客户群。转型需要钱,需要时间。U8+就是转型期的“粮草”和“稳定器”。不能盲目放弃这块巨大市场,而是要通过“+云”(比如为其嫁接畅捷通、银企联、转换YS等云服务)的方式,逐步引导存量客户向云迁移,为最终向BIP/YonSuite过渡争取时间。

  • 突出优势:

1、无与伦比的市场与渠道根基:中端市场的“现金牛”和“渠道压舱石”,是用友业务规模的基础、渠道体系的根基和利润的重要来源,品牌认知度深入骨髓。是无数中小企业的起点。

2、极致的成熟度与稳定性:经过二十多年的迭代,产品极其稳定,功能满足中小企业“财税贸一体”核心需求绰绰有余,是“不会错”的选择。

3、现金牛:传统的许可证模式为集团贡献了至关重要的当期现金流,为转型输血。

  • 挑战与劣势:

1. 技术架构的“原罪”:基于古老的C/S架构,尽管可以通过虚拟机实现“云端部署”,但本质是伪云,“旧瓶装新酒”。在用户体验、移动化、连接性、迭代速度上与新时代需求格格不入。

  2. 被SaaS降维打击:正遭受来自YonSuite、金蝶云星空等纯SaaS产品的猛烈冲击。后者更低的入门成本、更优的移动体验、更快的迭代速度,正在疯狂收割新生代企业主。

  3. 渠道转型的“绞索”:庞大的传统渠道伙伴体系是其优势,也是其向云转型的最大包袱。涉及商业模式(从一次收款到分期收款)、人员技能、服务模式的彻底变革,阻力巨大。

四、浅谈U8 Cloud优劣势

  • 突出优势:

1、渠道的“安抚剂”:为U8+庞大的渠道伙伴提供了一个“云产品”去参与竞争,缓解了他们的焦虑,避免了渠道的剧烈动荡和流失。

2、平滑过渡:对于恐惧彻底改变但又希望尝试“云”的U8+老客户,U8 Cloud提供了一个迁移成本相对较低的选项。

  • 挑战与劣势:

1、战略定位尴尬:它本质是 “U8+ + 虚拟机” ,或者很多年前的NC57,技术架构毫无创新,是用友产品线中 “最不云”的云产品。它的存在模糊了用友“真云”的战略主张,让市场和客户困惑。

2、左右互搏:它不仅对外与YonSuite等真云产品形成冲突,对内也与U8+自相残杀,分流了本该升级到更先进平台(YonSuite)的客户。

3、没有未来:这是一种过渡性、防御性的临时方案,从技术趋势看注定会被淘汰。在其上的任何投入从长远看都可能是一种浪费。

如何处置U8 Cloud? 这是一个战略级难题。保留它,会延缓真云转型;放弃它,可能引发渠道动荡。高层必须在“短期稳定”和“长期正确”之间做出艰难抉择。

五、浅谈YonSuite的优劣势

YS的首要战略任务不是立即创造巨额利润,而是以最快的速度抢占市场心智和份额,尤其是对抗金蝶云星空等SaaS对手。它代表用友有能力做出真正的、国际标准的SaaS,并能吸引新一代客户和生态伙伴。YonSuite是BIP理念的SaaS化实践,是“用友云”品牌的尖兵。

  • 突出优势:

1、纯正的SaaS血统:基于BIP PaaS平台构建,是真正的多租户、云原生SaaS。具备所有SaaS的理想特性:快速上线、零维护、按需付费、持续更新、最佳用户体验和TCO(总拥有成本)。

2、天生全球化与社会化协同:基于一个平台设计,天然支持多语言、多会计准则、多地点、多法人协同,非常适合现代的新兴企业、互联网企业、集团分支机构。

3、代表未来:是用友向资本市场讲述增长故事的核心载体,其订阅制收入模式(ARR)是估值重塑的关键。

4、与BIP生态同源:作为BIP上长出来的SaaS应用,可以无缝享受BIP的平台能力和生态资源,未来扩展性无限。

  • 挑战与劣势:

1、功能深度尚需打磨:相较于U8+、U9C在特定领域多年的沉淀,YonSuite作为新产品,在功能的深度和业务场景的覆盖颗粒度上,尤其是在复杂的制造和财务领域,仍需时间积累。

2、渠道冲突与能力错配传统的U8+渠道伙伴在销售、实施、服务YonSuite时面临巨大挑战。订阅制收入模式也会短期内影响渠道伙伴的现金流,转型动力不足。

3、市场接受度考验:需要教育市场接受“数据全部上公有云”的理念,并直面与金蝶云星空等产品的白热化竞争,获客成本高。

最后关于用友的一些思考

1、如何再造渠道? 这是转型成败的命门。能否成功将渠道伙伴从“软件经销商”转变为“云服务顾问”,决定了YonSuite和BIP能否快速规模化。

2、技术层面的打通与融合:确保YonSuite和BIP共享同一PaaS底座,加速创新同步。探索U8+/U9C与BIP平台的集成方案,让传统产品客户能平滑享受到BIP的生态能力(如采购云、税务云、银企联云等),作为增值服务,“以新带老”。

3、未来的可能性演进:①U8+最终会逐步被YonSuite覆盖和替代,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当前策略是最大化其现金流价值,同时引导其客户群逐步迁移;②U9C最宝贵的制造内核应逐步沉淀为BIP的“制造中台”或“精智制造云”,成为BIP攻克大型制造企业的核心武器,U9C自身则可聚焦于中型制造市场;③YonSuite & BIP是绝对的未来。YonSuite负责“量”,快速覆盖SaaS市场。BIP负责“质”,攻坚顶级客户,树立标杆。

王文京领导下用友的战略蓝图是清晰的,但执行难度是地狱级的。用友也正在用今天的亏损和混乱,赌一个云时代的未来。最终,这场“五箭齐发”的战役成功与否,取决于用友能否成功驾驭传统与创新、深度与广度、许可与订阅之间的巨大张力,实现平稳而坚决的战略转型。这条路很长,但方向是正确的。

- 用友 End -

www.kingdee.com


金蝶软件的四款平台:苍穹、星瀚、星空、星辰


先来一段寒暄废话:在云服务这场马拉松中,金蝶软件既构建了令人振奋的数字化舰队,也面临着来自深海暗流的挑战。外面的人看,金蝶软件阵容齐整、从航母到巡逻艇都有了;关起门来说,每个平台也都是双刃剑,爽点背后也有暗坑。好坏参半吧,没有完美的产品,只有恰到好处的需求契合。进入主题:

一、 苍穹(PaaS平台):技术大牛的“阳春白雪”与规模化之困

  • 突出优势:

1、生态锁定的“先手棋”:苍穹的本质是企业级应用的开发生态系统。它通过高性能内核和低代码能力,吸引ISV和大型企业的IT部门在其上构建行业化、个性化应用。这并非单纯销售平台,而是在构建一个以金蝶为标准的数字化应用商店,其长期价值在于对合作伙伴和客户数字开发生命的隐性绑定。

2、“最佳实践”的沉淀与变现:苍穹上沉淀了金蝶过往服务大客户的经验与方法论(如企业架构模型、流程模板)。甲方购买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内化了行业know-how的“数字化蓝图”,这大幅降低了其试错成本,构成了难以被纯技术公司复制的壁垒。

  • 不足与考究:

1、 曲高和寡的获客瓶颈:苍穹的理念超前,但价值主张需要甲方具备较高的数字化战略认知和配套人才。如果指望金蝶的顾问帮你搞定一切,必死无疑。它是“赋能”工具,不是“交钥匙”工程。

2、与巨头们的正面消耗战:在PaaS层面,不可避免与阿里云、腾讯云、等巨头短兵相接。这是产品、生态、资本和基础设施的全面竞争。大厂的IaaS几乎白送、就为捆着卖PaaS,苍穹作为独立PaaS平台的获客成本和生存压力被急剧放大。

3、生态的不确定性:苍穹上的行业插件和解决方案由ISV提供,其质量参差不齐。你可能找不到你所在行业的成熟解决方案,需要自己从头造轮子,成本和时间不可控。

二、 星瀚(EBC大型企业SaaS):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 突出优势:

1、组装式理念的先行者:星瀚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基于EBC理念的模块化、可组装性。它试图回答大型企业在不确定性中如何通过灵活调整数字能力来快速响应业务变化,契合了顶尖甲方CIO们的深层焦虑与愿景。

2、打洋枪的土炮:在高端市场直面国外系统时,星瀚的国产化(V9.0)、安全可控、贴身服务以及对中国复杂商业环境(如多组织、多渠道营销)的深度适配。

  • 不足与考究:

1、样板与规模化的裂缝:虽然金蝶拥有众多灯塔客户,但每个灯塔项目的成功,都伴随着极高的定制化成本和交付压力。能否将个性化解决方案中的共性部分真正产品化、标准化,实现从项目制到规模化产品的惊险一跃,是星瀚能否盈利并支撑股价的关键。 它的商业模式更偏向项目制,而非标准SaaS的规模化盈利。

2、交付能力的极限测试:EBC理念的落地需要超强的咨询与交付能力。这对金蝶合作伙伴生态的成熟度提出了极致要求。如果交付质量参差不齐,很容易形成“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三、 星空(中型市场SaaS):现金牛的“天花板”与“围城”

  • 突出优势:

1、行业化深度与AI赋能:星空支持PLM+ERP+MES一体化平台,还引入了AI驱动的智能决策。在功能、价格、稳定性、生态这几个维度上,星空找到了最佳平衡点。它是金蝶过去三十年管理软件经验的集大成者,也是最稳的选择。

2、渠道生态的肌肉记忆:遍布全国的渠道伙伴网络为星空构建了强大的线下触角和交付护城河。这种深度捆绑的生态,使得竞争对手难以在短时间内通过纯产品优势实现颠覆。

  • 不足与考究:

1、增长的结构性困境:中型市场本身已是红海,竞争白热化。星空面临增长双杀:向上,有星瀚和苍穹抽取优质客户;向下,有星辰等更轻快的产品侵蚀市场。其增长天花板清晰可见,必须寻找第二曲线(如行业化深化、生态增值服务)。

2、技术架构的历史包袱:相较于从零构建的纯云原生应用,星空在演进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携带了一些历史技术债务。在应对极端高并发、微服务拆分粒度、新技术融合(如AI原生)等方面,会显得笨重和迟缓

3、“被集成”的诱惑与陷阱:随着企业选用多套SaaS成为常态,星空是应坚持作为核心中枢,还是开放成为“被集成”的一部分?战略选择至关重要。过度开放可能丧失主导权,过度封闭则可能被客户摒弃于最佳组合之外。

四、 星辰(小微企业SaaS):流量入口的“价值挖掘之痛”

  • 突出优势:

1、上车容易、成本敏感型企业首选:星辰是小微企业的第一站,其优势在于极低的门槛和上手速度,试错成本低,

2、“数据富矿”的潜在价值:海量的小微企业交易和行为数据,未来价值可能远超SaaS订阅费本身。等他们长大了,就是星空和星瀚的客户了。

  • 不足与考究:

1、规模不经济的赔本买卖:小微市场客单价低、流失率高、获客成本持续攀升。传统的SaaS订阅模式在此可能难以覆盖高昂的营销和服务成本。盈利模型始终是最大挑战,必须通过极致的自动化运营和增值服务来破解。

2、产品功能的两难:功能过于简单、客户成长后极易流失,功能过于复杂、又违背了简单易用的初衷。稍微复杂一点的业务场景一碰就碎,比如多SKU的序列号管理、复杂的生产工序、深度的客户分级,它立马抓瞎。当然了,一分钱一分货,也不能祈求太多。

3、与互联网巨头的“降维竞争”:钉钉、企业微信、飞书等平台通过免费基础功能+生态应用的模式,构建了强大的平台效应。星辰作为独立SaaS,在流量获取、用户粘性上与之相比处于天然劣势,需要思考如何与平台共舞而非正面抗争。

写在金蝶最后:一盘大棋,下的步步惊心

金蝶的四舰编队已然成型,但其航行并非一帆风顺,核心挑战在于:

1、协同大于内耗:必须建立清晰的客户传导机制(如星辰->星空->星瀚/苍穹)和价值分配体系,让四款产品形成合力,而非相互争夺资源。

2、产品化与定制化的平衡:尤其在高端市场,必须找到将项目成果转化为可复制产品的捷径,否则将陷入“做得越多,包袱越重”的困境。

3、生态的真正开放:无论是苍穹的开发者生态,还是星空、星辰的渠道生态,必须从管理走向赋能,构建利益共享、繁荣共生的命运共同体。

选型建议①:星辰看预算,星空看平衡,星瀚看实力和管理,苍穹看野心和能力。永远别被销售牵着鼻子走;

选型建议②:星辰怕“业务长太快”,星空怕“需求太个性”,星瀚怕“实施玩不转”,苍穹怕“自身没人才”。甲方要清晰认识自身短板才能避开陷阱,且,不要对大而全的产品要求深而精。

选型建议③:听信“中台”、“EBC”、“云原生”这些高大上的词汇。追问到底“这个功能在哪个菜单?”“这个场景具体怎么实现?”“谁来做?要多久?加多少钱?”

所有系统都承诺能支撑未来业务发展。但你要评估的是,为那个“未来”提前支付的巨额成本和承担的复杂度,在“现在”是否值得。 通常,选择比当前需求略高一点点的产品,是最经济的选择。

- 金蝶 End -
下面,我们再聊一家企业软件市场中不容忽视的,早期具有台资企业背景的软件企业——鼎捷数智的软件产品。

www.digiwin.com


鼎捷数智的四款产品:T100、E10、易飞、TOPGP


鼎捷所有产品的核心优势,都源于其数十年深耕制造业所沉淀的“行业Know-How”,这也是鼎捷无法被轻易复制的制造业灵魂。与用友的“生态平台”战略和金蝶的“云原生”战略不同,鼎捷的产品战略核心是 “行业深化” 和 “客户分层” 。

而鼎捷的劣势与其优势同样鲜明,比较突出的是出身问题(点到即止)带来的国产化信任危机、生态与渠道建设的滞后性、专业顾问的青黄不接、技术栈的“沉没成本”与转身迟缓……

今天只谈产品,不谈战略。我没有那个高度。

一、鼎捷T100

  • 突出优势:

1、集团管控能力:在集团财务合并、多工厂计划协同(MPS/MRP)、集团供应链协同等方面功能强大,能满足集团企业精细化管控的需求;

2、行业深度:继承了鼎捷在制造领域的深厚积累,生产制造模块(尤其是离散制造)的深度和细腻度,是鼎捷与用友BIP、金蝶苍穹等平台型产品竞争时的核心差异化优势。

  • 挑战与待提升:

1、技术架构传统:虽经云化改造,但其内核并非纯粹的云原生架构,在弹性伸缩、多租户、迭代速度等方面与真正的云平台(如YonBIP、苍穹)有代差;

2、生态与平台能力薄弱:主要定位是“强应用”,在构建开发者生态、提供低代码平台(aPaaS)、数据中台等方面,与用友BIP、金蝶苍穹相比存在明显短板,更像一个套装软件而非生态平台。

二、鼎捷E10

  • 突出优势:

1、功能均衡实用:涵盖了财务、供应链、生产制造的核心需求,功能成熟稳定,能满足绝大多数中型企业的管理要求。

2、性价比高:在价格、功能、实施成本之间取得了良好平衡,是中型客户“稳妥”的选择。

  • 挑战与待提升:

1、遭受上下夹击:向上,面临TOPGP和T100的功能压制;向下,面临易飞和金蝶云星辰等产品的价格冲击;向外,正遭受金蝶云星空、用友U8+等竞品的猛烈竞争。

2、技术架构危机:传统的C/S架构已明显落后于时代,虽能维持存量市场,但在吸引新一代企业主时乏力。云转型压力巨大。

3、创新不足:产品发展重点在于维护和小修小补,缺乏颠覆性创新,存在感逐渐弱化

三、鼎捷易飞

  • 突出优势:

1、制造业基因与实践沉淀:易飞的设计思想源于台湾制造业的管理实践,核心流程与离散制造业的业务模式高度契合,在车间管理、MRP、工序等方面非常扎实和细致,能处理很多复杂非标的场景。易飞不是一个通用产品被硬套上制造业的外壳,是为制造业而生的。

2、稳定性和可靠性:高并发业务操作下性能表现可靠,强大的流程管理和继承性。拥有巨大客户群,是鼎捷业务的毛细血管。

  • 挑战与待提升:

1、陈旧的技术架构与沉重的部署模式:尽管后期提供了B/S访问方式,但其核心和最佳体验依然依赖于传统的客户端/服务器架构;所谓的“云部署”大多是将服务器放在云主机上,本质是托管,而非多租户、弹性伸缩的SaaS模式。

2、落后的用户体验与学习成本:功能强大带来的反面是操作不够“傻瓜化”,用户需要接受较多培训才能熟练使用,上手门槛较高。一个简单的操作可能需要点开多个窗口;操作界面具有强烈的传统软件风格,繁琐、不够直观,与当前主流的Web化、移动化、简洁化的用户体验有代际差距。

3、战略地位边缘化:在鼎捷聚焦中高端制造的战略下,易飞所能获得的研发和战略关注度最低,事实上可能已被战略放弃,其存在仅是为了消化最后的存量客户和渠道需求,不再会有实质性投入。

四、鼎捷TOPGP (原易拓ERP)

该产品应该已经进入生命周期封存期,很少或者不再对外主推销售,多是存量客户。之所以也拿出来分析,因为鼎捷官网依然还保留其较靠前的位置。

  •  突出优势:

1、极致的制造深度:在车间管理(WMS/MES接口)、项目制造、计划排程、成本核算(分步、分批、作业成本法)等方面,功能深度在国内厂商中堪称顶尖,是其在细分市场建立绝对优势的护城河,

2、客户粘性极高:一旦在客户复杂的生产环境中成功应用,由于其专业性极强,替换成本巨大,客户忠诚度非常高。

  • 挑战与待提升:

1、市场天花板明显:其专注的复杂离散制造市场本身规模有限,增长潜力受限,无法支撑鼎捷的规模化增长野心。

2、技术架构陈旧:与T100类似,面临技术架构老化的挑战,用户体验(尤其是移动端)相较新一代云产品有差距。弹性不足、升级不便、用户体验相对传统。

3、能力被融合的风险:长期来看,其最核心的制造能力有被逐步沉淀到未来可能的新平台或中台中的战略风险。

写在鼎捷软件的最后:

鼎捷最大的困境在于,最核心的优势(制造深度)无法规模化复制,而最致命的劣势(背景、架构、生态)却难以在短期内弥补。产品层面,挑战远比机遇更为严峻:

1、云转型的滞后性:全线产品都面临技术架构老化的核心问题。如何在不放弃现有成熟产品优势的前提下,快速向云原生架构转型,是最大的战略难题。“船大难掉头” 的困境比用友、金蝶更为明显。

2、平台与生态的缺失:缺乏一个统一的PaaS平台来整合T100、TOPGP、E10的能力,导致研发资源分散,无法形成生态合力。在与强调“平台+生态”的对手竞争时,故事不够动听,估值也受影响。

3、多面受敌:上攻高端市场,受制于国际巨头的壁垒;下守中低端市场,受到国内友商和SaaS新势力的价格与敏捷性冲击。但是也有可能,鼎捷只想聚焦做好做深制造业、成为深度行业化专家、而非全能霸主。

- End -
阅读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E-8zagzAwyO8-Hibof2VbA



点晴模切ERP更多信息:http://moqie.clicksun.cn,联系电话:4001861886

该文章在 2025/9/11 11:55:40 编辑过
关键字查询
相关文章
正在查询...
点晴ERP是一款针对中小制造业的专业生产管理软件系统,系统成熟度和易用性得到了国内大量中小企业的青睐。
点晴PMS码头管理系统主要针对港口码头集装箱与散货日常运作、调度、堆场、车队、财务费用、相关报表等业务管理,结合码头的业务特点,围绕调度、堆场作业而开发的。集技术的先进性、管理的有效性于一体,是物流码头及其他港口类企业的高效ERP管理信息系统。
点晴WMS仓储管理系统提供了货物产品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仓储管理,仓库管理,保质期管理,货位管理,库位管理,生产管理,WMS管理系统,标签打印,条形码,二维码管理,批号管理软件。
点晴免费OA是一款软件和通用服务都免费,不限功能、不限时间、不限用户的免费OA协同办公管理系统。
Copyright 2010-2025 ClickSun All Rights Reserved